暖心专区 进入长者模式
赛罕区人民政府
2013 08-08 16:16

来源

历史沿革

浏览次数

历史沿革 简介(一)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郊区)历史悠久。5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据考古证实,大青山南麓原郊区辖地大窑林南山一带即为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占地面积约为170万平方米。1979年,国家文化部将这一遗址命名为“大窑文化遗址”在遗址的发现和挖掘有石器工具和待加工的成品石块,还有人类活动的灰烬和肿骨鹿化石。证明史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有人类在大青山南麓一带劳动、繁衍生息,长期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生活。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沿大青山南麓修筑长城,“置云中、雁门、代郡。”赛罕区地区属云中郡管辖。“原阳以为骑邑”,即进金河镇大黑河东南岸一带建立骑兵训练基地。云中郡所辖的武泉县,位于今赛罕区巴彦镇一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云中郡居其一。汉袭秦制,仍设云中郡,辖12县,其中有3县位于今赛罕区境内,即北舆,今巧报镇一带;原阳,今金河镇一带;武泉,巴彦镇一带。另有光襄县,位于黄合少一带。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曾几度出现,汉族和匈奴等少数民族杂居,人丁兴旺、政治平稳、经济发展的局面。

    东汉末年,鲜卑族的拓跋氏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北魏政权,设置“盛乐都城”,今赛罕区为其管辖。后来,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将归顺的敕勒族安置在这里,故呼和浩特地区有“敕勒川”之称。今赛罕区在敕勒川地界内。

隋唐时期,设云中都护府,今赛罕区均为其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于公元947年,强盛的契丹族建立辽国,设置“丰州”,今赛罕区为其领地。

    北宋末年,女真灭辽,建立金国。金袭辽制,原丰州称西京道丰州。今赛罕区属丰州管辖。元朝沿用金制,称西京路丰州,隶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今赛罕区为其辖地。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故又得名“土默川”,今赛罕区为其一部分。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建成库库和屯,明廷赐名“归化城”,今赛罕区为其属地。

    清统一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绥远城建立。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绥县。中华民国3年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绥远县政府成立,旋将归绥县城区(原归化、绥远城区)称归绥市,其城郊作为归绥县。从此,市、县、旗(土默特两旗)共存。

    归绥县设4个区,原郊区地区分属第二、第三、第四区。民国27年(1938年)元月十日,归绥县改称巴彦县,是年8月6日撤销,划归“厚和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恢复“归绥县”仍与市割界分治。民国27年(1948年)厚和特别市改称归绥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归绥县驻陶卜各村,下设两个区。原郊区其他地区属国民党的归绥县政府管辖。1950年2月7日,两个归绥县合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归绥市近郊的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归市直接领导,其余的在原郊区区划的有4个区,即第一区,区公所驻罗家营村;第二区,区公所驻美岱村;第三区,区公所驻茂林太村;第四区,区公所驻攸攸板村。1952年8月对原有的行政区作出调整。原属郊区范围的共划为6个区。第一区,区公所驻地为攸攸板村,下辖15个行政村;第二区,驻地为罗家营村,下辖13个行政村;第三区,驻地为榆林村,下辖13个行政村;第四区,驻地为美岱村,下辖16个行政村;第五区,驻地为八拜村,下辖16个行政村;第六区,驻地为茂林太村,下辖24个行政村。

    1953年5月,归绥市将原市区近郊的10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划归郊区,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

    1954年3月3日,撤销归绥县,原辖地区全部划归土默特旗管辖。

    1956年9月20日,撤销郊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呼市郊区策划成为旗县建制。原属土默特旗管辖的共17个半乡划归郊区管辖,包括原郊区工作委员会所辖的4个乡在内,共设22个乡,304个自然村。

    1958年5月1日,土默特旗管辖的美岱、朱亥、讨速号、八拜、南毫沁营5个乡划郊区管辖,郊区扩大为27个乡。

    1958年4月,郊区撤销27个乡,建立13个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79年10月,郊区人民公社各有变化

    1968年1月24日,郊区人民委员会改称郊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呼市郊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呼市郊区人民政府。

 1982年底,郊区共有15个人民公社:榆林人民公社、小井人民公社、保合少人民公社、罗家营人民公社、毫沁营人民公社、攸攸板人民公社、太平庄人民公社、八拜人民公社、章盖营人民公社、西把栅人民公社、巧报人民公社、西菜园人民公社、小黑河人民公社、桃花人民公社、黄合少人民公社

    1984年7月,郊区各人民公社改称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或村委员会,郊区共辖15个乡,234个行政村363个自然村。

    1999年7月1日,原郊区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乡全部农村及巧报乡,罗家营乡的部分农村划归新城区。同时,把原属新城区的人民路、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全部及中山东路、迎新路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居委会划入郊区。原郊区攸攸板全部农村划归回民区管辖,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桃花乡全部农村划归玉泉区管辖。

    至2000年5月,原郊区改称赛罕区,包含城区和农区两部分,成为呼和浩特市所辖的城区的一部分。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民政府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169号

蒙ICP备100004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49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建议您使用Chrome谷歌、360、搜狗等新版浏览器访问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