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是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赛罕区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让家庭医生进万家,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百姓健康有“医”靠。

精准服务有温度 守护重点人群“零距离” 5月12日9时,赛罕区人民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常艳团队提起出诊箱,快步穿梭在社区街巷间。当天她有个重要任务——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二毛小区为79岁独居老人王焕莲进行健康随访。
一到王焕莲家中,常艳团队便迅速投入工作,仔细询问老人近期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熟练地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不到20分钟,检查便顺利完成。“您血糖为5.8mmol/L,比上季度降了0.6,饮食管理见效了!” 常艳告诉王焕莲。
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双料“老病号”,王焕莲对服务变化感触颇深:“以前每次都跑社区卫生中心检查,路上就得半小时。现在每个季度医生主动上门,不仅给做检查,还耐心指导饮食和用药,真是太让我省心了。”
据常艳介绍,人民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12支家庭医生团队,为辖区内9个社区,约6.8万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针对辖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签约人群,每年都会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跟踪监测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每年通过定期入户随访、电话回访、健康咨询、健康体检等方式更新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家门口享受专家服务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陈俊龙医师来了,家门口就能让上级医院的专家看病,真是太方便了。”在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排队做检查的居民樊阿姨说道。
昭乌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巧兰介绍,中心组建了10支家庭医生团队,形成网格化服务体系。每组均由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医师、社区(卫生院)全科医师、专业护士、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赛罕区积极探索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自去年起,通过对口支援、科室共建、人才下沉、医联(共)体帮扶等方式,积极协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航天医院、区级医院等二、三级医疗机构49名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和疑难疾病的识别、转诊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

科技赋能 签约服务便捷高效 “2017年,我们使用纸质版签约本,一式两份。现在使用便携式“家医通智慧一体机”就能上门签约,居民刷脸即可完成。方便医护人员的同时也便利了居民。” 王巧兰介绍道。
据了解,2023年11月“家庭医生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逐步实现居民电子签约书、履约服务信息系统录入。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便捷化、高效化、优质化,改善居民服务体验。今年已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配备230余台“便携式家医通智慧一体机”,将支持家庭医生入户开展移动式家医签约、身份信息录入、健康随访、基本医疗和医保实时结算服务,打通公共卫生、医疗和医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赛罕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瑞平表示:“近年来,赛罕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区已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42个,共有医护人员749名,签约常驻居民近52万人,签约率54.91%;签约重点人群近16万人,签约率81.16%。”

文稿/杜拉罕 摄像/张帅
附件: